資訊動態
全國人大代表、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黨委書記陳華元:
政產學研“多管齊下”推動中國建筑傳承與創新
與去年的議案不同,今年,全國人大代表、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華元呈出的議案似乎更“軟”一些,他將關注點放在了如何傳承、保護和創新中國建筑文化上,力促政產學研“多管齊下”推動中國建筑的傳承與創新。
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,陳華元表示,受到西方現代建筑理念的沖擊和影響,中國建筑在科技、設計、建造等方面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。但同時也存在著傳承太少、創新不夠的問題,未能形成融合而具有特色、系統而普遍應用的現代中國建筑文化。很多傳統古建由于保護、修繕不力已經消失不見,中國建筑歷史出現斷層。同時,質量問題層出不窮,與魯班精工的中國建筑傳統相背離。
在做了大量調研后,陳華元提出了傳承、保護、創新中國建筑傳統的必要性。他認為,要堅定文化自信、加強保護研究、引領未來發展。
為此,他建議,要政產學研“多管齊下”推動中國建筑的傳承與創新。首先,要完善頂層設計,通過加強傳統建筑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建設,加大執法懲處力度。建設一支力量強大的古建調查、修繕團隊,增強古建保護的專業性。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,激勵企業加大自主研發投入,研發更多世界領先的核心技術,打造引領潮流的建筑風格,促進中國標準走向世界。同時,要推進教育科研,將《中國建筑史》等作為高校必修課,從設計類專業推廣至土木工程、路橋等所有建筑類專業,讓從業者樹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。鼓勵高校、企業成立研究所,加強傳統建筑的挖掘,就新材料、工業化下如何融合傳統建筑風格進行專題研究,為從業者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引。另外,他還建議,要加強業界溝通,通過專題論壇、學術會議、國家級重大工程方案設計大賽等方式,搭建建筑產業各方的溝通交流平臺,既傳播正確的建筑文化觀和價值觀,又凝聚眾智,為政府相關政策制定提供建設性意見。
除此之外,他還建議籌建一座以科普功能為主的國家級建筑博物館,客觀、真實、地反映中國建筑發展史。同時,要讓特色小鎮成為實踐載體和展示平臺。國家要在特色小鎮規劃上加強把關,保障其符合當地的歷史沿革、風土人情和獨特文化。鼓勵各省級行政區政府與當地知名建筑院校、設計院和龍頭企業結成戰略合作關系,共同謀劃和實施本地特色小鎮建設。